黄石易梅花易数(“无林不开榜”的历史考察)

林姓是莆田的第二大姓莆田林开创了林氏家族在我国东南沿海发展的历史形成了中华林姓家族的最大支系按照当今人口数量排序林姓居全国第17位福建的第2位莆田素有陈林半天下之称截至2016年林姓人口有近50万人莆田林氏的4个分支分别是九牧林金紫林阙下林和游洋林游洋林在宋代一次农民起义被镇压后迁往漳州等地明末清初...

黄石易梅花易数(“无林不开榜”的历史考察)

黄石易梅花易数(“无林不开榜”的历史考察)

林姓是莆田的第二大姓莆田林开创了林氏家族在我国东南沿海发展的历史形成了中华林姓家族的最大支系按照当今人口数量排序林姓居全国第17位福建的第2位莆田素有陈林半天下之称截至2016年林姓人口有近50万人莆田林氏的4个分支分别是九牧林金紫林阙下林和游洋林游洋林在宋代一次农民起义被镇压后迁往漳州等地明末清初游洋林后人随郑成功攻打台湾又迁往台湾雾峰因此莆田林氏也是台湾雾峰林氏家族的先祖

莆田林氏又是一个文化层次很高的官宦世家家风鼎盛人才辈出延绵百世而不衰真可谓诗书簪缨之名门望族据史料统计自唐代第一位进士林藻至清代末科进士张琴的1000多年间莆田共涌现出文武进士含诸科特奏名等近2400人明经17人和举人2265人其中林姓文武进士含诸科特奏名等就有308人明经14人举人458人分别占莆田总数的1382和20蔚为科举奇观高居诸姓之首故时人有无林不开榜之语

科举一词来源于分科举人就是分科目选举人才是一种选拔人才的制度名称科举也叫开科取士是指由朝廷设立考试的科目通过定期的统一考试来选拔世间可为文官武将的人才并对其分别授予官职我国的科举制度自隋唐开始施行直到清末废止其间除了元朝初期几十年的不曾开科无论是历时长久的统一王朝还是政权不断更选的五代十国无论是汉族人建立的帝国还是少数民族政权一直沿用了1300多年之久从某种意义上来说科举制在中国历史上对于政治经济文化思想民俗以至民族性格的深刻广泛的影响是很少有一种制度能够和它相匹比的

从整体来看隋朝以前莆田的教育还处在萌芽状态郑露三兄弟倡学在南山的开莆来学不仅开创了莆田教育之先河而且也代表了福建文教曙光的来临莆田的人文教育活动在唐代逐步开展兴化府志云唐世设科取士其科之目十有二曰秀才曰明经曰进士曰俊士当时秀才科最高鲜有应者士所趋向惟明经进士二科而已唐贞元785805之后福建岁贡士与内州等一改过去与进士几乎绝缘的落后状况及第者络绎不绝

中国科举史载唐代从武德五年622至天祐四年907285年间共举行262科考试录取进士6656人据福建教育史的统计唐代福建56位可考的进士中莆仙籍就有11人约占20其中林氏进士1人林藻约占莆田总数的10而按新唐书所记载当时莆仙两地的人口数仅占全省的11终唐一朝莆田人在新唐书中立传的只有林攒林蕴2位均为林氏家族又据兴化府志统计唐代莆田有17人明经及第林家子弟就占14人为莆田总数的82

谁是莆田历史上的第一个进士这是以往有过不少误解和争议的问题明代周华在游洋志人物中记载金鲤字伯龙清源东里白鹤人登武德二年庚辰进士第按武德三年才是庚辰年为此在莆田市的第一轮修志中不少编写者都沿用金鲤是莆田历史上第一个进士的说法如新编莆田县志载金鲤唐武德三年620进士新编仙游县志载金鲤唐武德二年619进士新编莆田市志与新编莆田县志的记载也是一样的还有兴化进士莆田史话莆田市名人志等邑人出版的书籍均持同样的观点以至于后来的一些文史研究者以讹传讹

其实莆田历史上的第一个进士是唐贞元七年791及第的林藻他也是福建历史上的第二个进士关于林藻进士及第之事地方志书都有明确的记载如宋人仙溪志卷二进士题名载唐重进士科莆始于林藻欧阳詹仙游始于陈乘杨在尧陈光义这是林藻为莆田第一位进士的最早记载而此书没有金鲤登第的任何信息又如明八闽通志卷七十二人物亦云林藻字纬乾贞元七年791登进士第郡人登第自林藻始也就是说莆田的第一位进士是林藻

八闽通志是现存的第一部福建全省的地方志四库全书总目评价说福建自宋梁克家三山志以后记舆地者不下数十家唯明黄仲昭八闽通志颇称善本该志不仿效其他省志通例在通志之上冠以正式省名的做法在地方志中别具一格后来王应山纂闽大记闽都记何乔远纂闽书也都袭用此法保存了大量的珍贵史料有的且是未见于其他志乘的体例也比较齐整为我省编纂各级地方志之所本同样在明代闽大记闽书等方志中均没有金鲤登第的记载

从古籍文献记载看唐武德四年621发布开科举士的敕令后至武德五年622十月诸州经过考试贡明经143人秀才6人俊士39人进士30人十一月引见敕付尚书省考试十二月吏部奏交付考功员外郎申世宁主持考试取中秀才1人进士4人该科进士头名为孙伏伽这是中国科举史上第一位姓名可考的状元与孙伏伽同进士的还有李义琛李义琰李上德等3人因唐代科举始于武德五年所以金鲤根本不可能登武德二年庚辰进士第

宋代在中国科举史上有十分重要的地位宋太祖创立的殿试制度使分级考试逐层选拔臻于完备熙宁四年1071王安石改革贡举后进士科成为科举中唯一的科目不但为同时代的辽金所仿效而且为后来的元明清各朝所沿袭同样宋代的兴化军在莆田科举史上是一个辉煌的里程碑可以说达到了顶峰有宋一代莆地虽偏居福建东南沿海一隅但科甲鼎盛俊秀如林成为名扬天下的文献之邦

据中国状元大典统计宋代从建隆元年960至咸淳十年1274314年间共举行118科考试录取进士人其中正奏名进士人诸科进士人特奏者进士又据福建教育史的记载宋代福建籍进士有7144人不含诸科特奏名等名列全国正奏名进士第一位为此宋史会将登科第者尤多列为福建的重要特点然只有3个县的兴化军正如兴化府志所载就有进士1756人其中正奏名进士1014人占福建进士总数的14特奏者进士582人诸科进士63人其他科进士97人而林氏进士有205人其中正奏名进士125人占莆田总数的12特奏名进士60人占莆田总数的10诸科进士8人占莆田总数的13其他科进士12人占莆田总数的12

此外莆田林氏还涌现出一批科甲世家产生父子进士兄弟进士叔侄进士以及三世登云四代攀桂等奇特现象更有意思的是兴化军有20对兄弟双双同科及第其中林氏家族就有2对即林宋臣林宋弼1132年和林岳林准1160年占总数的10甚至还出现林汝大林栋1271年父子同科及第的现象的确实属罕见

终宋一代莆田人在宋史中立传的有39名其中进士出身的就占24名而立传的林氏进士有5名占莆田总数的21在莆田出仕官员中官至六部尚书正部级者13名林氏家族就有2名即林大鼐林英占总数的15官至六部侍郎副部级者15名林氏家族也占了2席即林光朝林彬之占总数的13

据不完全统计仅林氏进士著书立说的就有林瑀的太玄经注十卷太玄经释文一卷唐书纯粹一百卷林英的晦庵童训一册林伸的东轩文集十卷春秋三传正经林豫的笔锋草录二十卷杂说十卷杂文十卷林冲之的木雁居士集林震的林震集句诗七卷林震文集一百卷礼问三十卷易传十卷易数三十卷易问五卷经语千字文一卷林宋卿的道山诗庄涪陵集湖北事宜督府集议林大鼐的铁砚文集林枅的林枅诗文集二十卷林一鹗的民谣集林虙的诗解补缺礼经总括释奠解西汉发微元丰圣训二十卷西汉诏令十二卷林光朝的艾轩集十卷林榕的四明居士诗五卷林井的捐躯录平燕十略林磻的典故钩玄六十卷林彬之的囿山集海溪善政编林成季的艾轩家传一卷林自的周易解庄子解林自诗文集十卷林彖的萍斋诗集林光世的水村易镜景定嘉言二卷等

宋室南渡后整个文化中心向南方转移在北方移民中有相当一部分是出身于官宦之家或书香门第这些人的到来无疑备受重用自然形成了崇儒重文的社会风尚尤其是宋代莆田的藏书家多藏书量丰富莆田士人视书为财的风气所致认为书籍才是人生的真正财富如进士林伸好聚书官俸所入多用于买书所蓄数千卷有人见其如此便说你为何不替子孙考虑却将钱都去买书林伸答道吾蓄书数千卷苟有贤子孙足矣不贤多财适为累耳又如进士林霆博学而深研象数与邑人郑樵为金石之交藏书数千卷临终时告诉子孙说吾为汝曹你们获留良产矣因此许多莆田士人捐金帛购书籍唯恐不及所至专访文籍民间有奇书必捐金帛求之也正因为有如此丰富的藏书才使得莆田文人辈出著述如林名作迭起

对儒风特盛的兴化军来说更广泛深厚的科举文化则根植于民间的私学教育中宋代莆田的书堂书院之盛冠于全闽或称精舍或称草堂或称义塾或称学馆皆由名儒讲学授业据方志记载兴化规模较大影响较远的书堂书院就达30所之多仅林氏家族就有5所占莆田总数的17

如林光朝在黄石东井今属莆田市荔城区创办红泉义学又称东井书堂正如邑人刘克庄在兴化军城山三先生祠堂记中所说初艾轩光朝来水南学者空郡从之而红泉东井之学闻天下明代邑人探花林文在红泉讲道序中也赞道吾莆自郑露讲学于南湖在唐则吾祖林蕴林藻欧阳詹读书于泉山至宋艾轩讲道于红泉由是文风大振遂有海滨洙泗之称其盛矣哉除此之外林光朝还与其族人林充林褒在谷城山的松隐岩国清塘旁的濯缨亭和五侯山之西的涌泉岩等地创办草堂传道讲学林安中在西天尾澄渚村今属莆田市荔城区创办澄渚梯云斋将以教一族之英俊来四方之明彦林彖在龙华寺今属仙游县龙华镇创办龙华书堂同时林氏家族还涌现出如林迪林光朝林立之林彖等一批教育名家

元代是中国历史上由蒙古贵族建立的一个封建朝代不但实现了辽西夏和金等少数民族政权完全入主中原的愿望而且建立了疆土横跨亚欧大陆的庞大帝国但蒙古民族只识弯弓射大雕的个性并未完全改变因而对科举取士制度最初并不在意统治阶级和士人社会对科举制度的态度也存在极大的分歧经过许多儒臣的竭力倡议才在元皇庆二年1313建立了科举制度此时距元世祖攻灭南宋1279年已经有34年之久这在中国科举史上中断时间是最长的科举制度建立以后一些蒙古和色目贵族还是力图加以罢止采行科举取士制度之争并未结束其中元统三年1335的科举停罢之争是最为激烈的一次以致出现1336年和1339年的两次停罢

由于元军在攻灭南宋统一中国的过程中对汉人尤其是福建人民大开杀戒沿途尸横遍野生灵涂炭文化教育设施也多数遭到催毁和破坏致使福建尤其是莆田的科举式微进入一个中落时期读书为官者寥寥无几据中国状元大典统计元代从延祐二年1315至至正二十六年136651年间其中缺少2科即1336年和1339年举行16科考试每3年开一科共录取进士1139人又据八闽通志和兴化府志的记载元代福建进士有36人其中兴化籍7人约占福建总数的20而林氏进士2人约占莆田总数的29元代福建举人有70人其中兴化籍9人约占福建总数的13而林氏举人2人占莆田总数的22

林济孙林亨是不是元代的状元这也是一直在莆田有过争议的一个问题清乾隆仙游县志载至元六年1340林济孙榜进士第一授翰林院修撰升侍讲又载至正三年1343林亨榜进士第一官至朝奉大夫清同治福建通志和民国福建通志均有相同的记载为此在莆田市的第一轮修志中不少编写者都沿用林济孙林亨是元代状元的说法如新编仙游县志和新编莆田市志还有莆田文化丛书文化概谈兴化进士莆田史话莆田市名人志等邑人出版的书籍也持这一观点以至于误导了不少读者

其实这个结论是站不住脚的从史志记载来看不仅元史没有记载林济孙林亨是元代状元的史实而且八闽通志闽书闽大记兴化府志等明代志书也均未记载此事从登第时间上来看元代共举行16科考试停罢的是1336年和1339年接下去的是1342年才对而林济孙林亨中状元的时间却是至元六年1340和至正三年1343这两年恰恰没有开科众所周知元代科举分为右榜和左榜右榜状元必须是蒙古和色目人左榜状元才是汉人和南人因此每次开科会出现一科两状元的特殊情况况且左榜状元16人有名有姓有籍可查没有一个是福建人所以经过考证确认林济孙林亨既不是元代进士更不是元代状元清乾隆仙游县志清同治福建通志和民国福建通志等志书关于林济孙林亨是元代状元的记载纯属子虚乌有以讹传讹

星移斗转朝代更替到了明代入学中举考取进士以谋得高官厚禄已深入士子之心比之唐宋是有过之而无不及明初统治者求贤若渴除了下诏招贤还于洪武三年至五年13701372令各行省连试三年由于朝廷刚刚建立缺少官吏因此乡试中式的举人都免除会试直接赴京听候选拔为官以上政策措施极大鼓舞了士人的读书求取功名之心而扩招必然增加应试名额增加了中举的可能性最高统治者还将各地科举的兴盛程度作为考核官吏的一大手段鞭策了在任官吏重视当地的教育而无视教育或劝教不善者则坚决给予惩罚终明一代莆田历任地方官多能以身作则倡学乡里对于学校缺乏办学经费官吏或慷慨解囊或拨寺产补给学田或出库银以赡生徒随着兴化经济的日益繁荣在传统的重教兴学的社会氛围熏陶下莆田又重现了科举强区人才辈出的盛况进入再一个昌盛时期

按中国状元大典统计明代从洪武四年1371至崇祯十六年1643272年间共举行91科考试录取进士人又据明清进士题名碑录索引所载明代福建进士有2395人其中兴化籍535人占福建总数的22而林氏进士89人约占莆田总数的17明代福建状元有11人其中兴化籍2人占福建总数的18而林氏状元1人林环占莆田总数的50明代福建探花有10人其中兴化籍4人占福建总数的40而林氏探花1人林文占莆田总数的25

关于明代莆田状元至今还流传着他们的故事传说清末邑人进士张琴编的莆田县志说明永乐四年1406丙戌科莆田人林环殿试第一但同科进士林环同乡陈实却恃才不服扬言考官录取不公明成祖召而诘问陈实答言臣百问百答从无纰漏缘何不取皇上怒其不恭欲制其狂气乃命大学士解缙出题云孔门七十二贤贤贤何德云台二十八将将将何功成祖亲临考问陈实一一对答不误文彩亦佳但林环更是应对如流毫无遗漏因二人不分上下皇帝乃加罪陈实充军三边

这个故事是否真实姑且不论但至少可以说明兴化府人才济济同时林环也以无可争辩的才华得到明成祖的青睐他的确是莆田林氏杰出人才的代表史家评他负材学晓世务特为文庙所器一时儒硕亦厚望之

如果说明代会试是全国各省举人之间文化水准的大较量的话那么乡试则是省内各府县秀才的教育水平和知识智力的大竞赛明代乡试已固定成为省级地方考试层级举人出身即可授予官职因此竞争十分激烈乡试中举也比前代更为荣耀风光由于想要参加乡试的生员秀才太多为了控制参试人数明代曾规定每举1名只允许30名科举生员参加乡试限于录取比例太低中举的机会是相当少的中举率大约在4故俗有金举人银进士之谣

正是从竞争的激烈程度来看举人比进士还更难能可贵才会有金举人银进士的说法据福建教育史统计明代福建举人有8325人其中兴化籍1692人占福建总数的20而林氏举人311人占莆田总数的18明代福建乡试解元有90人其中兴化籍30人占福建总数的33而林氏解元4人林时望林同林文俊林东海占莆田总数的13因为莆田在福建乡试中中举人数多次占全省的近一半故有一邑半榜之誉

有明一代莆田不仅科甲鼎盛侔于中州而且英才辈出群星灿烂从政者重臣高官选出出现六部尚书占五部等奇特现象莆田人在明史中立传的有45名其中进士出身的就占36名而立传的林氏进士有6名占莆田总数的17在莆田出仕官员中四品知府以上的官员多达300多人

而任明廷吏户礼兵刑工六部尚书的有15人其中林氏4人即林俊林云同林尧俞林兰友占莆田总数的27任明廷吏户礼兵刑工六部侍郎的有15人其中林氏4人即林富林文俊林铭鼎林佳鼎占莆田总数的27任都察院的左右副都御史左右佥都御史的有15人其中林氏7人即林元甫林茂达林有孚林大辂林润林贽林一柱占莆田总数的47任左右布政使的有27人其中林氏5人即林豫林应标林烶章林澄源林恭章占莆田总数的19任正副按察使的有34人其中林氏8人即林坦林时林长繁林民悦林铭几林有年林斌林烇章占莆田总数的24上述一人多历数职这里只列其较高的一职且无法将四品以上林氏官员的名字一一列举

特别值得一提的是明嘉靖十年1531莆田知县王钅臣建县衙把衙门外南端善俗坊改为文献名邦后遭倭寇烧毁嘉靖四十四年知县徐执策重建县衙并在县巷南北两端分别建竖海滨邹鲁和莆阳文献两个木坊万历十六年1588知县孙继有又将这两坊改名为文献名邦和壶兰雄邑从此莆田正式誉称为文献名邦海滨邹鲁

所谓文献名邦宋代大儒朱熹在四书集注中注解说文典籍也献贤也即指历史典籍和贤能人才辈出的著名乡邦地方而海滨邹鲁其中邹是指孟子的家乡鲁是指孔子的家乡两者都是春秋战国时期文化教育最为发达的邦国之一莆田地处我国东南沿海虽为小邑但儒风特盛无论是从教育发达科名鼎盛来看还是从文化氛围学术成就来说把文献名邦海滨邹鲁这两顶桂冠戴之莆阳都不为过因为早在宋代就已经有了公论如宋真宗敕书所说闽越之地邹鲁之儒宋度宗盛赞莆文献之邦也宋邑人黄灏讲莆邦文学号邹鲁宋邑人状元黄公度在兴化军学记中所载习俗好尚实有东周齐鲁遗风等等所以明代兴化成为文献名邦海滨邹鲁并非空穴来风而是千百年间重视文化教育的必然结果对此盛事清乾隆莆田县志人物志序言中写道莆僻处海滨齐名邹鲁非人物彬彬故欤盖肇于唐盛于宋尤盛于明

确实文献名邦海滨邹鲁的深刻内涵远远不止于科甲之盛人才之众更重要的还在于兴化人对我国古代文化事业作出的巨大的贡献就以著述来说仅明一代就有著作900多部现存120多部

据不完全统计仅林氏进士举人撰写的书籍就有林洪的竹庵存稿十卷林环的綗斋集十卷林文的澹轩集五十卷林诚的奏疏五卷林俊的西征集见素文集二十八卷林茂达的翠庭集林塾的石泉集拾遗书林富的省吾遗集奏议二卷嘉靖广西通志六十卷林文俊的内黄县志方斋存稿十卷林达的自考集编年纪略林大辂的愧瘖集林樯的诗集二卷林应骢的梦槎奇游集二卷林云同的读书园集退斋文集韶州府志林东海的四书经集解林华的岳麓口义十卷林万潮的赣州集林应箕的百一诗稿林兆金的东山樵稿林润的愿治疏稿林澄源的悟往吟经传讲义古易论林兆珂的批点左传楚辞参同契毛诗多识编七卷考工记述注二卷撞弓述注二卷宙合编八卷李诗钞述注十六卷杜诗钞述注十六卷和衡州府志十五卷林尧俞的溪堂集四卷万历兴化府志林恭章的静宇逸稿林铭鼎的新锓林会魁书经逢源集注六卷林铭几的南牕遗稿林兰友的迷迷草林嵋的蟛蜞集十二卷林士敏的芹边集匡庐小稿林嵒的万竹居士集林长懋的竹庄集林勤的朴庵集六卷林同的大学中庸训说书经讲义林智的蛙鸣集林宪的鸥沙集十卷林大猷的思轩稿林有年的寒谷集东山诸集东莞县志瑞金县志武义县志安溪县志仙游县志福清县志林墰的西麓稿林汝永的南崧集林应采的东皋吟稿林炳章的宠荣堂稿林兆箕的学適堂集林烇章的伊蒿稿林錝的石莲集林宪曾的西源集林谐的觉未轩集林齐圣的闲有堂集林尊宾的雁圉集四卷林说的寸草堂集等等

但是到了明嘉靖年间15221566日本倭寇的侵扰打破了莆田人民安宁祥和的生活战乱给教育事业带来了巨大的灾难邑人关佛心在莆田倭祸记序言中这样写道莆田立县千三百年最大之兵祸厥惟明代之倭寇倭患不仅从财产上侵扰莆田人民进而危及读书人赖以生存与读书的社会环境及物质条件它还直接残害生命毁坏学校公祠

莆田倭祸记在屠城记一章中又描述道嘉靖四十一年十一月二十九日城陷被焚毁之衙署祠院庐一览莆田儒学兴化儒学黄仲昭祠林苇祠士绅之遭难者甲科以上十七人乙榜数十人庠生三百五十六人倭患造成兴化府科举日益萎靡据清乾隆莆田县志统计嘉靖二十二年乡举中莆田中举33人二十五年为27人二十八年为20人三十一年为21人三十四年为22人三十七年降至19人四十年和四十三年仅剩15人进士名额到嘉靖末年每榜也只有2至3人莆田的科举事业跌到了底谷

清朝的科举依然有着十分重要的地位成为朝廷加强思想控制和笼络知识阶层的一种重要手段四书五经照样是科举取士的准则和学校教学的依据人们的思想被死死地控制在理学的囹圄之中应试文章只能用僵死的八股文代圣贤立言不允许有自己的见解梁启超痛斥说民之愚国之弱皆有八股取士造成由于明中后期倭寇屠城和明末战乱对莆田经济教育巨大破坏等一系列原因清代莆田的科举已是强弩之末莆田士人热衷科举想进满清朝廷为官者不多越来越少

据中国状元大典统计清代从顺治三年1646至光绪三十年1904258年间共举行112科考试录取进士人又据福建教育史的记载清代福建进士有1421人其中兴化府64人约占福建总数的5左右而林氏进士9人约占莆田总数的14清代福建举人有人其中兴化籍564人占福建总数的5而林氏举人143人占莆田总数的251905年5月清朝廷迫于社会舆论压力也出于改变教育落后的状况无可奈何发布诏谕从丙午年1906起所有宫试乡试会试一律停止至此延续1300多年的中国科举制度寿终正寝

科举停罢是中国教育史乃至中国历史上的重大事件美国学者罗兹曼在中国的现代化一书中认为1905年废科举使这一年成为新旧中国的分水岭其划时代的重要性甚至超过辛亥革命尤其在清末特殊的社会背景下似乎只能用停罢科举这样的极端方式来解决科举与发展近代教育之间的矛盾科举停罢不仅对中国国内产生巨大的震撼而且在世界上的反响也相当强烈美国学者威尔

杜兰说当这个制度以及由这个制度而带起的整个文化被那无情的进化和历史破坏推翻时这实在是一件最大的不幸经历了一个多世纪的政治风云和官制改革人们回首发现科举制采用的学而优则仕的考试选人办法虽有其局限性但肯定比学而劣则仕或者不学而仕好这或许就是科举制度存在1000多年的最大合理性从而得出科举是十分适合中国古代国情的一种制度的结论

作者简介

林祖泉笔名白水地方文史学者毕业于厦门大学历史系曾任涵江区委党校常务副校长涵江区地方志办公室主任兼区委党史研究室主任高级职称先后主编涵江年鉴19982000厦门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千年涵江方志出版社2004年版获全省首届地方志优秀成果二等奖涵江医院志方志出版社2005年版涵江年鉴20012004方志出版社2006年版获全省首届地方志优秀成果三等奖涵江年鉴20052008方志出版社2009年版莆田市第一医院志中州古籍出版社2009年版涵江年鉴2010卷厦门大学出版社2011年版涵江年鉴2011卷福建地图出版社2011年版涵江年鉴2012卷福建地图出版社2012年版莆田市第一医院志20092013鹭江出版社2014年版惠安年鉴2013卷福建地图出版社2013年版获全国年鉴优秀成果二等奖出版壶山采璞海风出版社2001年版祖泉史志论集福建地图出版社2012年版莆阳进士录海峡文艺出版社2013年版莆田林氏科第录海峡文艺出版社2017年版

相关推荐

推荐内容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