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平市南王庄算卦的(纵横家鼻祖鬼谷子与临猗云蒙山)

纵横家鼻祖鬼谷子与临猗云蒙山卫立业位于山西省临猗县西北峨嵋岭的大小嶷山山虽不高却是一座充满神秘色彩的历史文化名山关于山的来历民间流传着许多诸如二郎担山赶太阳鲧治洪水女娲炼石补天等美丽的传说据山海经大荒北经所记远古时代黄帝与蚩尤争夺河东盬盐的大战就发生在这里黄帝在山上建有封神庙并封此山为云蒙山后被各种...

高平市南王庄算卦的(纵横家鼻祖鬼谷子与临猗云蒙山)

纵横家鼻祖鬼谷子与临猗云蒙山

卫立业

位于山西省临猗县西北峨嵋岭的大小嶷山山虽不高却是一座充满神秘色彩的历史文化名山关于山的来历民间流传着许多诸如二郎担山赶太阳鲧治洪水女娲炼石补天等美丽的传说据山海经大荒北经所记远古时代黄帝与蚩尤争夺河东盬盐的大战就发生在这里黄帝在山上建有封神庙并封此山为云蒙山后被各种书籍和小说误读为云梦山战国时期纵横家鼻祖鬼谷子曾隐居在此山采药著书讲学授徒使云蒙山成为先秦诸子百家的人文荟萃之地在中华民族久远的历史上写下了灿烂而辉煌的一页

高平市南王庄算卦的(纵横家鼻祖鬼谷子与临猗云蒙山)

纵横家鼻祖鬼谷子像

据有关史料记载鬼谷子姓王名诩又名王禅生于公元前390年的魏国父亲王错系魏国重臣经常伴君左右王错因为是中年得子曾请过一位相师给儿子看相相师出言非常相非常事非常得非常失王错问相师何意相师道此子相貌非常必成非常之事主人早年无子四十方得故为非常之得非常之得便为过孝喜之太过必有大失此谓中和王诩三岁时其母因病不治而亡正好被相师所说的大得之后必有大失的话所言中从此王错便更加怜爱这个幼年丧母的孩子王诩自幼经受父亲的熏陶从少年时代起就对政治智谋和权术产生了浓厚的兴趣

王诩十五岁时怀着对未来世界的无限向往来到江河日下的周王朝天子之都洛邑求学当时王诩的姑父司马鸣正在太学任师氏之职姑父问他表侄为何来洛邑求学王诩说当今诸侯争雄天下分裂我想学干政之术以己之智为圣明的君王出谋划策家父政务繁忙烦劳姑父引导姑父见王诩有向学之心次日就在太学里为他请了三个老师精于天道的太史皓通晓兵法的司马武擅长说辞的行人强太史皓首先令王诩记住二十八宿再为他讲解天人相应的道理司马武则令王诩熟读孙子兵法待他明白了用兵谋略便在空地上画出两军对垒的排兵布阵图教他研习兵法行人强把他自己全部的游说经验和修习方法都传授给了他

三年后学业有成的王诩开始周游列国公元前370年王诩先是回到魏国不久武侯的两个儿子因争太子之位而内讧父亲王错因涉嫌其中而遭贬谪王诩不得已只好又到楚国化身卜卦之人隐身洞庭湖边他发现楚国虽疆域辽阔鱼米丰足只可惜楚王昏庸无道奸佞横行不宜久留于是又几经辗转来到韩国时韩国金公主患病四处求医未见好转王诩得父之命为金公主看病因对医术略有研究王诩很快找到金公主的病因使公主的病情大为好转韩侯因此有意将王诩召入宫中做事最后并撮合王诩与金公主结为秦晋之好此后王诩多次随外相出使各国他分析了战国的基本形式初步确立了强国合纵弱国联横的斗争策略奠定了纵横学术的基础但就在王诩奔波于列国之际司空大夫的二公子庞喜却乘机进入了金公主的生活并阴谋设计加害于王诩王诩认清事态逃离韩国经魏来到宋国投奔父亲生前好友高欣大夫名下后经高欣引领见到宋君宋君向王诩讨问复兴之策王曰齐楚燕赵韩魏秦乃当今七强尤以西秦东齐为最强任何一国要想吞并宋国必然会受到其余各国的遏制君上宜与临国修善与远国结交派人贿赂各国权臣为他们在宋国开辟封地修行宫这样君上就可立于不败之地宋君听完当即任命王诩为外相主持外交事宜齐国一直想谋取宋国告无良机齐侯听说王诩很有才能便派能辩之士淳于髡前往招揽淳见王说我这次来不为公事只为先生而来想请先生为齐国献力王诩说我从韩国来到宋国事出有因且宋君待我不薄岂可舍既得之利而求不实之功淳加强攻势说道先生既非宋人留在宋国正如飞龙缚足岂能高翔苍穹我真为先生感到惋惜啊以鄙人之愚见先生的风格怕不会久居一地老死终生吧淳走后王诩思来想去为成就大业最终决定舍宋国急奔齐国此时的齐国名流荟萃人才济济争鸣辩论之风甚盛王诩当然不甘居他人之下凭着多年才识的积累不断完善其纵横学说逐渐形成了独立的纵横学派在诸子百家中占据了一席之地在王诩的大力辅佐下短短几年时间齐国势力大增宋君闻讯极为震惊决定利用高欣劝回王诩并让高欣立下军令状劝不回王诩便以死谢罪高欣不敢怠慢快马加鞭赶往齐国王诩没想到事态如此严重心中不免有些踌躇高欣见王诩犯难知道他不忍心连累自己便道我劝贤侄走为上临行前宋君曾叮嘱于我若劝你不回则劝你离齐只要你不留在齐国我便可以免除死罪看来天意安排王诩一生漂泊不定那他只能顺乎天意退出世俗纷争王诩最后回到魏国隐居云蒙山林清溪之鬼谷自称鬼谷先生开始了在此收徒讲学传扬自己学术的杏坛生涯

两千多年来嶷山一带关于鬼谷子的传说阴差阳错十分神奇与史料的记载并不一致据说鬼谷子并非是一个人的称谓而是古人对一个有独到超凡学术见解男子的戏称他生于古绛龙门其祖籍就在云蒙山下的南王庄他姓王不假但不叫王诩也不叫王禅而是叫王熬和王栩提起这两个名字的来历人们会讲出这样一个十分有趣的故事

鬼谷子未出生前其父已亡其母在百日给亡夫上坟烧纸化钱时发现坟上长了一株嘉谷谷穗红紫可爱酷似琼桑之椹微风吹来频频向她点头其母念夫心切居然爱屋及乌便取来吃了此后肚子便一天天大起来十月期满便生下一个男孩来酷似其夫遂取名王熬盖取熬日守节之意

王熬的嫡亲伯父对此很不相信便把弟媳告到官府说她守节不贞败坏门风要求官府治罪熬母不服当堂力辩县官心中有悟便令衙役发掘死者其墓只见谷根缕缕都扎入棺中县官心知其异很有学问便当下作诗判道

天灵异气长鬼谷阴阳相合成遗腹

玄鸟降临生商弃此子奇人叫王栩

县官为此奇案定了性并给孩子起了名取栩栩如生父之意

王栩长到十七八岁时母亲逝世在开挖墓穴时挖出旧素绢一叠上面尽是龙蛇蝌蚪文字当时有知识的人都看不懂王栩便去请教在卜庄现今北王庄设馆收徒的黄帝大臣后裔王毅王昭两位大学者二位学者一见王栩带来的是天书是黄帝的遗物是治国治世兴天下的奇经圣典便用此奇书教授于他六年后受命于天的王栩欲下山时师付特写赠诗一首

极星恒居三垣中自着北斗放光明

囊括纵横济世术换得江山归秦赢

鬼谷子青年时期踌躇满志怀着以天下为己任的雄心执着地开启了他匡扶天下的行程无奈理想很丰满现实却很骨感他归隐云蒙山后专心治学创一家之言广收弟子建立了天下第一军校最后终于培养出一批像军事家孙膑庞涓著名纵横家苏秦张仪等叱咤风云的旷世奇才是他们创造了一个又一个辉煌使得春秋战国的画卷更加灿烂鬼谷子最终通过其弟子们间接地实现了自己的理想

高平市南王庄算卦的(纵横家鼻祖鬼谷子与临猗云蒙山)

能言善辩的连横家張仪像

关于鬼谷子归隐云蒙山治学一事因湖北湖南河南陕西等地均有云蒙鬼谷的地名故说法不一时有争论大凡古代的大贤大哲人们都喜欢往自己的地方拉扯这是不言而喻的但据司马光资治通鉴所证鬼谷子是魏人司马迁史记也说张仪者魏人也历史上只有河东属于魏其他则属秦楚韩等国因此历史学者和史书认为鬼谷子归隐治学的云蒙山应为今山西临猗的云蒙山时至今日山上的鬼谷洞张仪在魏为相时所修的石头井山北张仪故里张仪村的张仪墓饮马池东汉黄巾起义失败后张仪后人逃亡隐居的宅子村以及苏秦当年采药遇师等遗迹仍依稀尚存其故事流传更为久远

高平市南王庄算卦的(纵横家鼻祖鬼谷子与临猗云蒙山)

合纵相六国之苏秦像

鬼谷子的纵横术集中体现于其所著鬼谷子一书该书立论高深幽长文字奇古深邃代表了战国游说之士的思想理论策略和手段是纵横捭阖术的经验总结是中华民族智慧的结晶鬼谷子的纵横术不仅在战国时期有过广泛的应用而且对以后的中国和世界外交也产生了巨大的影响据说东南亚的马来西亚菲律宾泰国和欧州的德国等现均设有鬼谷子学术研究机构日本学者企业家大桥武夫把谷子应用在经营活动中写有兵法与鬼谷子一书原美国国务卿基辛格敬重鬼谷子的智与谋更自称自己就是当代的苏秦张仪近年来更有不少学者提出软实力的最早发明者是鬼谷子前些年有个鬼谷子下山的元代青花罐国宝在伦敦竟拍出两亿元的天价可见其在世界的影响

千百年来人们为祭祀始祖轩辕黄帝的恩泽纪念鬼谷子及弟子们所开创的历史伟业在云蒙山建庙兴寺代代有继根脉赓续香火不断晋朝司空王卓在山上修建有大佛殿玉皇庙观音祠等十二座庙宇和山门围墙名为万寿寺并在山上建造了别墅名卓逸后发展为今天的卓逸村隋末耽子村王靖善的三儿子名震佛界的昙延法师王聃在山脚修建了铁佛寺其规模之大不亚于山上的万寿寺成为河东一带最大的水陸道场即现今的道场村据碑记载唐代初年铸有大钟有钟鼓二楼唐武宗时因崇尚道教大灭佛教强令僧侣还俗土地归农等使六百年之久的佛寺曾大遭一劫到了元朝昭勇大将军谢天吉又运石伐木修补了大部分建筑并重修了补天塔和地陷塔元末明初嶷山周围十八村村民集资为社重修寺院规模比以前更加宏伟壮丽定名为善化寺清康熙年间在鬼谷子的玄化庵处建有妙善庵尼姑贞姑和节妇等多在此诵经养性清乾隆年间更是云蒙山的鼎盛时期庙宇牌匾上时有皇帝的敕建字样庙中的塑像均予以大规模重修山上的大佛殿玉皇殿女娲娘娘殿天王庙罗汉庙地藏庙城隍庙地府庙关圣庙观音庙路神庙药王庙等十八座庙殿以及钟鼓楼补天塔木渣门玉石井等三十多个景点全然一新更为惊奇的是整个山体建筑布局与北京的天安门故宫完全一致地理位置呈八卦图形自山顶至山底雨水冲刷成八条大沟方位间隔相等每条沟都对应着一个村庄遗憾的是1938年日寇侵华时被付之一炬中华民族的艺术建筑国萃从此化为乌有

改革开放以来许多仁人志士对云蒙山的历史文化曾设想予以开发无奈因涉及两县临猗万荣四乡闫家庄北辛卓里王显协调难度较大加之资金困难因此从现在看来只能成为千古遗梦云蒙山何时再现当年盛景也许人们会说总有一天

当今世界正在经历着一场百年未有的大变革美国总统拜登上台后就喊出在我的任期内不允许中国超过美国妄图采用我们祖先玩剩下的合纵连横策略从实力出发来遏制打压中国这简直就是痴人做梦自不量力我们中国历来就是一个深谙纵横之道的智慧大国当前的国际形势正好验证了鬼谷子纵横说的现实意义和强大生命力临猗云蒙山作为一块古老的智慧高地屹立在两个一百年的历史交汇点上正在放射出更为耀眼的时代光芒

作者系临猗政协原副主席临猗县三晋文化研究会顾问

相关推荐

推荐内容

推荐阅读